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

给孩子的一封信

亲爱的温家双宝:

时而哼着歌曲,时而手舞足蹈。。。UPSR终于都考完了,看到你俩那神彩飞扬的模样,父亲也为你俩。。。不,该说为你们母子三人,松了一口气。不是吗?未考前,虽说你俩一刻也不放松,珍惜时间埋头苦读。可是心情依旧紧张,总是患得患失。。。你母亲更严重了,简直像个全职的老师。你们在上课,她在家里自己出考题好让你们作答。你们在家温习功课,她必定陪在身边。你们在睡觉,她依旧为你们操心,彻夜难眠!虽说父亲工作赚钱也不易,但是,绝对没你母亲辛苦啊!

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呢?
通过考试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学习程度,给自己六年的学习来个评估。

还记得吗? 这就是你在学校主办的棒叔叔讲座会时回答的。答得一点都没错!只要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尽了力,从不马虎也就算了。至于能不能全科拿A等并不怎么重要,这也不是父亲对你们的首要期望。

现在考完试了,心情轻松啦。可以尽情看你们爱看的书,写文章,学书法,画画,听音乐,可以看戏,可以上网和同学聊天,可以玩电玩啦。。。。一定很乐吧?

像你们这样的心情,为父怎会不能体会呢?父亲也曾经当过学生啊,也同样面对过无数次的考试。不同的是,当年父亲并没有一个像你母亲那样的全职家庭老师在旁督学。一切都得靠自己的醒觉。因为婆婆是文盲,再加上当时我们是大家庭,婆婆的家务都够忙的了。哪还有时间陪读呢?

还有一点,就是父亲的童年玩意和你们的玩意有很大的出入。父亲小时候考完试很喜欢放风筝,玩玻璃弹珠,跳飞机,陀螺,打橡胶种子,兵捉贼。。。往往都玩得汗流浃背,不亦悦乎!然而,时代的变迁,科技的进步,再加上社会的治安问题,这些玩意几乎都一一淘汰了。这样的玩意儿纵使你们想玩也找不到玩伴了。

如果我们把古时候的玩意和你们目前的玩意儿做个比较,当然古时候的玩意没现在的刺激。现在,别说是玩兵捉戝,单是在网际网络的游戏你们想把整个太空基地给占领下来都行。多刺激啊!

这几天,听你母亲说你们要求玩网络的游戏。你母亲看在刚考完试的份上也就轻易的答应你们啦。实在说,偶尔玩玩也是无可厚非。唯一让父亲不放心的就是你们不能自拔。别说是你们,要是父亲披甲下战场也难保不会沉迷,这是有迹可寻的。

说到玩电玩,父亲还是老手呢,最爱玩的就是铁拳了。早在15年前,父亲当时还在大山脚一家百货公司工作。每天住宿舍,没有任何人的唠叨。生活很自由。每天十点下班后就和同事赶紧到网吧开始玩这刺激的玩意了。不到夜半三更绝不罢休。可想而知隔天上班情况必定是无精打采,神不守舍。就这样父亲白白荒废了一段不算短的光阴。电玩不但伤神也让父亲花了不少钱。电玩这个玩意,不论男女老幼稍不留神都会轻易着迷。

不信?你们不妨互相留意对方,当母亲呼唤正在玩的一方,你看看他的反应是什么,是马上回应呢还是听而不闻?冲凉、吃饭、睡觉时间到了是马上关机呢还是再等一下?然后在留意一下你们俩的日常悄悄话是围绕着什么课题?

鲜花可爱,过目不留。留水可听,过耳不恋。这种无住生其心的功夫有多少人能做到?
想玩电玩玩到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情收放自如的境界,谈何容易啊?

我们一定要清楚明聊,休息是为走更长的路。放松不是放逸!更何况电脑是工具,网际网络是工具,绝不是玩具。古人说的一点也没错,玩物真能丧志!

深爱你们的
父亲

教育孩子慎於始!


凡事,慎於始,在一開始時懂得防微杜漸,便可避免大的錯誤與危害的形成。對孩子的教育也同如此,能在孩子第一次犯錯就給予正確引導,不僅大人教起來省力,也能幫助孩子即時改正錯誤,紮好他德行的根基。

如今,卻發現有些大人在教育子女時,不知道「慎於始」的重要,看到孩子第一次犯錯,並不給予孩子制止或引導,反而还沾沾自喜。孩子對自己也更加放任,長大後形成許多不良習慣,到那時,想要再引導回來,真是難上加難!而當孩子從小對父母、長輩沒有一顆恭敬心,要求父母做這做那,時日一久,習以為常,便也發覺不到自己的過錯了。

记得有一年的春节,我到一个亲戚家拜年。在言谈中聊起了孩子,这位亲戚眉飞色舞的指着一支支各种的汽水说道:「这些汽水都是我承办婚宴布置结束时,我小儿子把桌下没开过的汽水带回来的。一次带三两支。。。结果就那么多了。你别看他只有5岁,还蛮聪明的呢。」

听他这么一说我顿时愣住了,真是为他涅把冷汗。心理在想着:孩子小不懂分辨是非情有可言,大人怎么能黑白不分呢?这岂不是在鼓励孩子顺手牵羊吗?

有一回,我在路上走著,看到一個踩著高跟鞋的小女生,胸前掛著學生卡,穿著美麗的裙子,大約十四五歲的樣子,兩手空空地在前走著。後面,卻跟著她的父母,母親拎著一袋東西,父親則扛著大大的箱子。

走著,走著,孩子突然間回過頭來,看父母一眼,然後沖他們跺腳喊道:「哎呀,快點,快點,再堅持一下嘛,馬上就要到了,再忍耐一下吧,快。」

媽媽笑著回頭看看爸爸,看他是不是能堅持,爸爸雖然累得一身汗,肩上的箱子顯然挺重,但也沒吭聲,繼續扛著往前走。

孩子已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了,眼看著父親扛著那麼重的東西,竟然一點體恤的心都沒有,還讓父親走快點,讓父親再忍耐一下,只想著自己要到達目的地。像這樣一顆自私又不能體諒親人的心,究竟會帶給孩子什麼呢?

過於寵愛,不加引導,不讓孩子有所承擔,等到孩子形成習慣後,不但長輩會過得很辛苦,得不到孩子的孝心照顧,孩子自己也是一身的毛病習氣,對彼此都沒有利益。

因此,能提起教育的敏感度,從小培養孩子恭敬長輩、勤勞樸實、珍愛糧食、友愛他人種種良好的品德,將來不但不用為孩子操心、擔懮,他還會自動自發地體貼父母、照顧家人,主動承擔起責任來,使家裡一團和氣,其樂融融。

雖說不能寵愛,但也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。比如,有些父母平常對孩子不能很好的關懷照顧,自己又喜好打牌或是上網玩遊戲,沈迷其中,與孩子交流的時間便少了。而當孩子一犯錯誤,又給予訓斥或責打,卻不加引導、教育。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愛,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,於是屢教屢犯,與父母間也變得不融洽,甚至僵化。有些孩子還怨恨父母,離家出走,使整個家庭變得很不愉快。

古有云:「至要莫如教子」,想要孩子,是家庭的未來,是先祖血脈的延續,也是國家的未來,當我們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時,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小家庭,還關係著社會的安定,國家的繁榮。而建立一個家庭,誰人不希望家庭幸福,孩子有出息。可對孩子教育的敏感度與責任感,是否真正提起?倘若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重視,不能慎於始,那麼縱然希望孩子成才、家庭安樂幸福,那也是白费的。